骈文的名与实、形成与演变
- 2025-05-12 05:00:35
《文史知识》2024年3月号,月刊
国学大师刘师培在《中国中古文学讲义》一书中有个观点:“惟俪文律诗为华夏所独有,今与外域文学竞长,唯资斯体。”认为骈文同律诗一样,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学体制之一。最新一期《文史知识》期刊推出专题文章,通讲骈文的名与实、形成与演变。
骈文是骈体文的简称。因为它讲究句式对偶,铺采摘文,使事用典,调声配韵,表现出对艺术形式之美的多方面追求,呈现出多种形态特征,所以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把握也有所不同:从时代的角度,有人称它为今体或六朝文;从句式的角度,有人称它为四六或四六文;从音韵格律的角度,有人称它为律语;从思想内容的角度,有人称它为俳语。当然,更多的人则是从对偶这一角度出发,对它进行界定和命名:骊俪、骈偶、骈语、骈体…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,都没有规范的名称。直到明、清以来,随着对骈文研究的深入,对其命名逐渐合理,自“骈文”二字一出,基本定型。所谓“骈”,《说文》中认为:“骈,驾二马也。”可见,二马并驾谓之骈。所以,骈文最根本的存在方式是句式对偶,如二马并驰,这是它区别于其他文体最明显的标志。
骈文讲究对偶、对称,即追求句式结构的平衡。为达到这一点,历代骈文家有诸多讲究和技法。文章对此作了介绍:一是对偶之法。有“言对”,即一般的语言相对,句中不使事用典;“事对”,即在对偶中使事用典;“反对”,即把相反两事对举出来;“正对”,即把相同两事对举出来。在这四种对偶方法中,骈文家最注重的是反对,因为它使文章显得既充实又灵活多变,同时又工整、精巧,耐人寻味。此外,为使对偶精密,又特别注重分别“事类”,没有这一点,要达到对偶之工巧是不可能的;二是对偶句式。骈文对偶有多种句式,其中以四字句和六字句为最基本的格式,此外掺杂着三字句、五字句、七字句,甚至更长的句式。
此外,骈文的另一显著特点是讲究音韵和声律。这在赋、箴、铭、赞、颂、诔等类型的骈文中常见。也就是说,句式对偶、讲究音律构成了骈文之实。
至于骈文这一文体的形成与发展,文章写道,从文学史上看,骈文滥觞于先秦,萌芽于两汉,形成于汉末魏晋,鼎盛于六朝。唐宋之际,渐趋素淡;元明之时,极度衰落;清代几百年间,又呈复兴之势,诸家蜂起,流派众多。但从清末以来,世情变幻,沧海桑田,骈文又再度陷入衰落中,人们对它的诟病也变本加厉,甚至扣上“形式主义”的帽子。如果从客观角度考察,骈文既然在文坛上流行了一千多年,又长时间占据文坛的主导地位,而且至今余绪尚存,那么就应该对它的功过是非进行认真审视和评价,取其精华,弃其糟粕,借以提高汉语的表现力,繁荣文学创作。
图文来源于贵阳日报
编辑:董容语
编审:黎 荣
签发:肖 嬿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